:::
人物誌

改變世界的科技夢想家: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discuss pic 2014-02-12 11:01:47


Elon Musk 與 Steve Jobs,兩位科技界的超級巨星都各自在不同產業中顛覆了人們的生活。TED 策展人 Chris Anderson 認為,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兩位超級巨星的共同點在於堅定而不受約束的信念,進而驅動他們的設計思維。


當未來的歷史學家一一細數回顧 21 世紀的進程時,一定會提到 2012 年發生在 Elon Musk 寢室裡那歷史性的一刻。對 Elon Musk 來說,這種靈光乍現的時刻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一次,沖澡時、睡覺前或是半夜兩點都有可能發生。


Elon Musk 曾對 TED 策展人 Chris Anderson 分享他靈光乍現的時刻:「我意識到氧氣-甲烷火箭引擎能比 380 達到更大的推動力!」或許,這聽起來沒有格外地特別或稱得上所謂歷史性的一刻,但配備氧氣-甲烷引擎能讓火箭竄出大氣層到達遙遠的火星,而火星本身俱有大 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能用來合成上述的甲烷與氧氣。也就是說,配備氧氣-甲烷引擎的火箭能在返程時自行合成燃料!Elon Musk 提出的這個想法足以大大加速人類實現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往返旅程。


事實上,Elon Musk 堅定地認為人類將在未來幾十年之內移民火星。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太空總署招募火星探險太空人時,會因為 Elom Musk 提出的想法而確保這群探險家能安全返航地球,進而提升太空人願意參與火星探險的意願。


現在我們大概可以察覺,Elon Musk 不是典型的 CEO。


有人會說 Elon Musk 是個瘋子,尤其是他習慣把夢境變成現實。PayPal、SpaceX、Tesla 還有時速達 800 英里(約 1287 公里)但成本只有一班高鐵十分之一的 Hyperloop,相較於上述之成就,像是財富雜誌把他評選為 2013 年度企業家這件事似乎便不足以搬上檯面了。


綜覽過去十年能與 Elon Musk 相提並論的大人物,可能也只有 Steve Jobs 了。多數企業的創新都只是增量型的改進,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則是改革者,並且幸運地接連實現一些偉大的變革,而其他企業只能跟在他們後面繼續擴大與鞏固他們所開拓的市場。


Steve Jobs 創辦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並且改變了至少四個產業:電腦、音樂、動畫和手機。Elon Musk 則可能透過 SpaceX、Tesla 和 SolarCity 的組合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SpaceX 大幅降低發射火箭的成本,低於目前世界上所有商業火箭的發射價格。於此同時,Tesla 將成為美國近 50 年來第一家成功的汽車製造商,並且讓全世界開始接受電動汽車的概念。SolarCity 也已經成為美國太陽能能源的主要供應商。


Chris Anderson 認為,Elon Musk 已被看作下一個 Steve Jobs。接下來,Chris Anderson 將比較兩人之間的相異之處與各自取得的成就,另外還有存在於 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的精神世界中那稀少且驅動其設計思維的特質。



系統性設計思維


首先值得我們關注的是,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都不是傳統定義的發明家。他們聞名世界的產品背後凝聚著無數創造者的辛勤奮鬥。Steve Wozniak 是第一代蘋果電腦工程師;蘋果電腦使用者介面的核心理念則來自於 Xerox;Jony Ive 是設計 iPhone 和 iPad 的關鍵人物。至於 Tesla 的原型則是在一間叫做 AC Propulsion 的公司幫助下完成。


要評斷 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的貢獻,我們必須把鏡頭拉得更遠來看。他們建構了一個宏觀的生態系統,並且讓自己的產品發生預期中的革命性影響。要做到這一點,所需要了解的不僅僅是產品 所需的技術,還包括產品的設計、內在邏輯與推出產品所需的商業模式,並且還要讓潛在消費者為之傾心。Chris Anderson 認為,我們可以把這兩位大人物都看作是偉大的設計師,他們關注的並非是設計出令人滿意的產品外觀或是吸引人的使用者介面,而是更宏觀的產品生態系統。若將 每一次的創新比喻為像是對外界演奏了一首新的序曲,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無疑是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壯觀的交響樂。


對蘋果來說,單一台 iPod 無法改變什麼,而當 iPod 加上 iTunes 還有蘋果和許多音樂發行商簽訂的協議,就足以顛覆並簡化使用者線上購買音樂的流程。同樣地,SpaceX 欲推動火箭發射領域的革命,需要的是數百個工程上的創新,這大多數都不是 Elon Musk 獨自創造的。然而 Elon Musk 的價值就在於它建構的願景:「希望透過聚集人才來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這才為 SpaceX 的事業開創更多的可能。


創造與改革的過程中,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都需要將他們對於多個不同領域的技能和認知組合在一起,了解產品的技術、設計、使用者需求與商業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要將所有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反 覆地組合、試驗、修正直到最後「碰!」的一聲,出現令人激動的成果,令人忍不住贊歎:「就是它了!」


創投家 Steve Jurvetson 過去曾將 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進行比較,Steve Jurvetson 曾經是 NeXT 的員工並曾和 Steve Jobs 一同散步討論問題。同時,他也是 SpaceX 和 Tesla 的早期投資人與董事會成員,經常能近距離地觀察 Elon Musk 的思考與行為。在他看來,Elon Musk 與 Steve Jobs 在思考和設計時,都會將面臨的挑戰分解成各種細小的碎片,然後將它們洗牌並重新組合。此一過程會循環反覆多次,直到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出現。


以 Tesla 的 Model S 為例,時間退回幾年前,多數人對於電動車最好的評價在於其能源帶來的可持續性,但電動車本身的前景卻因為行駛里程等缺陷被牢牢地限制住。太貴且笨重的電池 限制了電動汽車的發展,然而關鍵也正是源自於鋰離子電池技術的出現。這種技術起初並非應用於汽車產業,而是在電子消費品的電腦與手機中。雖然價格不菲,但 其本身俱有比其他電池高的能量密度。另外,受益於鋰電池的廣泛使用,在未來可預見的範圍內,其單位成本所能提供的性能也將大幅提升。若將足量的鋰電池組合 成單獨一塊,不僅能為電動車提供足夠的行駛里程,同時更能讓電動車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如此一來,所有複雜的問題最後都會被簡化為電池技術的進步。


事實上,Elon Musk 絕不是第一位提出此想法的人。他的天才智慧在於能將此核心理念整合進他的宏觀願景中,如何製造與生產電動車、如何低成本地推廣它們,進而開拓出廣大的電動 車市場,最後將 Tesla 帶上成功之路。七年前,Elon Musk 發表的一篇文章「The Secret Tesla Motors Master Plan」 透露了 Tesla 的長遠規劃:首先推出一款高級跑車,然後是運動型家用轎車,最後才是面對大眾市場的一班車款。同時,為了支持此計劃,Elon Musk 要求 Tesla 所有車款不僅要優秀,更要令消費者感到驚豔。毫無疑問地,當時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都對 Tesla 投以譏笑和諷刺,但如今,Tesla 已將對手遠遠拋在身後。


問題在於,一個人要如何進行多面向的思考呢?Steve Jobs 將他的成功歸因於他在里德大學時期的字體課程,這門課對 Steve Jobs 的影響遠遠不止於蘋果產品上的精美字體,而是讓 Steve Jobs 著迷於精巧的設計,讓他根本性地排斥任何不必要的複雜或醜陋的東西。對美感的要求,加上他對科技未來可能性的深刻洞見與他著名的說服力,讓他獲得無比的成 就。特定的產品因為 Steve Jobs 而展現出來的美麗與力量,Steve Jobs 稱之為「insanely great」,這是世上多數人沒有的視野與遠見。


從 Elon Musk 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特質。在 Elon Musk 的少年時期,他花了大量時間閱讀科學、歷史與漫畫書籍,同時取得物理學與商學學位,這是一種罕見的學術組合。另外,他也著迷於完美的設計,在打造 Tesla Roadster 時,他親自擔任汽車物理造型的首席設計師,仔細專注於模型上的每一個細節,尋找著每一個平衡汽車功能與外觀的機會。他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揉合了他對於技 術、經濟與駕駛體驗等諸多可能性的深刻體會。或許我們可以解讀為,正是上述那些在他們生命中看似不相關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的理想。



信念


但是,Elon Musk 和 Steve Jobs 絕不是世界上僅有的跨領域思考者。許多富有遠見的人勾勒了美好的願景藍圖,但最後卻一件事也沒有完成,那是因為缺乏了「信念」。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就是夢想著未来發生的種種可能,我們可以從中選擇最喜歡的,然後實現。這些有可能小至打通電話約朋友出來小 聚,大至投入數年去完成夢想,若沒有相當地專注力與决心,這一切便不會發生。一個夢想看似越神奇、越不可能實現,它所需要的决心就越大。這就是信念的價值 所在。


信念,源自每個人内心對於未来的藍圖,你認為的世界應該是怎樣。當藍圖越清楚,你的信念越堅定,也就越渴望能付諸實踐。


Steve Jobs 與 Elon Musk 的藍圖比常人要更加清楚。他們腦海裡的產品,有時候看來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Mac 上的所有元素都曾經出現在 Xerox 實驗室裡面,但没有人願意組成一個團隊把它們付諸實踐。很多企業家都曾想要創立一家私人太空探險公司,但是像E lon Musk 這意具有如此清晰藍圖的人少之又少,更別提在三次發射失敗之後依然堅持做下去的决心了。


有時,信念不僅是個人動力的源泉,也是推動團隊前進的關鍵。Steve Jobs擅於「扭轉現實」,Elon Musk 也以另一種方式展示著自己出眾的說服能力。他們皆相信自己的内在邏輯和直覺可以勝過他人強烈抗拒的阻力。SpaceX 的一名員工 Dolly Singh 在 Quora 上寫下了 Elon Musk 是如何回應 2008 年獵鷹火箭發射失敗的悲劇(當時是第三次的失敗)。當時,他走進控制室,毫不猶豫的激勵那些心灰意冷的員工,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振作起来繼續嘗試:「以我的 角度來說,我從不放棄,從不!」Singh 評論道:「我想我們大部分員工都是這樣想的,即便是跟著他穿過地獄之門,也心甘情願……這簡直是我所見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領導力展現。」


以下有兩個例子,更能看出 Elon Musk 扭轉現實的強烈信念:


第一個例子,Tesla Model S 車款在 Elon Musk 的要求下,要開發一項「殺手級」功能,車門的把手會在駕駛員接近時自動彈出,駕駛時則會收藏在車身內部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阻。從工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 巨大的挑戰。工程師們要利用極其寶貴的車門面板空間去實現這一機械結構,然後在不同的環境下做成千上萬次的測試。車門把手是否能夠在結冰時也能彈出?是否 足夠敏感能夠偵測到小孩子的手指無意見夾在裡面然後立即停止動作?Elon Musk 無數次地面對工程師的抱怨和阻力,與他們進行溝通,工程師的回饋常常會說「噢,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挑戰」,大部分情况則是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設 計」。無論如何,最後團隊完成了這項車門把手設計,還成為了 Model S 車款最受好評的設計之一。


第二個例子,Elon Musk 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說服他的 SpaceX 團隊應該設計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航太業裡,大家對於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器都没什麼好感,這種評價來自於 NASA 已經退役的太空梭,它們又重又貴,維護過程及其複雜,且成本高昂。人們普遍認為那種設計從一開始就是個愚蠢的錯誤。然而,每當他的工程師向他表達出這種意 見時,Elon Musk 就會透過數學演算告訴他們,如果執行正確的話,這樣可以將大幅減少發射成本。「事情很明顯,如果想移民火星,没有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根本就做不到。這就像在 歐洲人殖民的時候每次上岸後就把船燒掉一樣!」現在,「可重複使用」已經被當作是 SpaceX 的重點發展項目。蚱蜢火箭(Grasshopper rocket)在一個多月前發射成功也驗證了團隊在可重複使用上取得的成功,此次發射完美地將火箭推進到 744 公尺的高空,然後平穩原地降落。要打造一艘以甲烷與氧氣為燃料,能夠飛到火星去的飛船,也許還需要很多年,但無論如何,Elon Musk 和他的團隊有了好的進展。


有的時候,信念還能夠讓人瘋狂地追求細節,達到癡迷的境界。Steve Jobs 親自參與蘋果產品設計的每一個細節,即使是產品中沒人能看到的那一面(例如電路板)。


Elon Musk 也有這樣的癖好。在 Model S 的早期階段,他會花費數小時獨自檢查每一輛汽車。他會注意到車燈的角度偏離了 3mm,遮陽板上的瑕疵對他來說完全無法忍受。實際上,可以說這個人在設計的行為體現了兩個不同的極端:「宏大願景的佈局」與「極其細微的產品設計」。前 者發生在靈光一現的瞬間,而後者則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過度強大的信念有時候也會有負作用:反對者會被他們視為笨蛋。Steve Jobs 最惡名昭彰的就是他經常會羞辱意見不同的人為「蠢蛋」。Elon Musk 雖然沒那麼誇張,但他也無法忍受愚蠢,他說「有時,普通的愚蠢可以被忽略不看,但是,自大加上愚蠢就會壞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概是因為這種特質,兩 個人都能吸引其他的天才來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假如你在為像是 Steve Jobs 或者 Elon Musk 這樣的人工作,你的生活品質大多數情况下會很差,但是,你會發現你擁有一份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没有人會質疑 Steve Jobs 和 Elon Musk 的強大信念。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探究,會發現他們信仰的原動力有根本性的差異。對 Steve Jobs 而言,促使他做這些事的原因是他本人對於「簡單才是美」的設計哲學的強烈認同。他希望能透過簡單與美麗的科技產品去顛覆世界。


而 Elon Musk 的堅定信念則來自於物理學。Chris Anderson 在 TED 上採訪 Elon Musk 時,提到了熱力學第一定律。他強調:「你必須能夠把那些問題『煮沸』然後從裡面找出那些最基本的東西,這跟那種類比型的推理或者創新完全不同。我們一生中 的大部分情况下都在做這種事情,意味著你只是從别人那裡拿来一樣東西然後做一些更動而已。」Elon Musk 進一步說明:「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東西出來,你就必須依賴物理學的方法。物理真正能夠幫你去發現一些新東西,而往往這些東西是違反直覺的。」漸進 式的類比思維,把自己的想像力限制在了你的認知範圍内,最多只超出一點點,就像是假設你是 1900 年代的人,而你只希望透過更强壯的馬來讓交通再快一點,這根本就不是世界進步的方式。


對於 Elon Musk 而言,物理學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了他創辦的 SpaceX。在那之前,他並没有參考 NASA 是怎樣做的,然後在他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從最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出發:發射 X 重的東西進入軌道需要消耗 X 升的燃料加上成本為 Z 的原材料。而 Y+Z 最多只佔 NASA 每次發射總費用的不到 1%!在其他任何工程領域都沒有出現過這麼懸殊的比例。因此,如果能夠有正確的設計和製造流程並用之實現一艘功能完備的火箭,就應該會大大地降低現行火箭 的發射成本。然而,要做到這樣,需要數百項工程上的額外創新。然而,正是如此清晰的物理學分析,讓他堅定地認為這些創新可能實現。


而在 Tesla,事情的版本幾乎是一樣的。他不確定公司是否會成功,但是他確信在物理學角度上電力驅動能大幅地提高汽車性能;另外能夠透過「高—中—低端」的 車款戰略達成這一目標;對於全人類來說,達成此目標也是非常重要且必須的。這種信念促使他即使是在 2008 年那麼惡劣的市場條件之下,也投入了個人最後一筆資金去維持整個公司的運轉和研發,從而成就了今日的 Model S。


在「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這本書中,物理學家 David Deutsch 對於「樂觀」有著非常不一樣的定義。他認為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情感不是他們對於美好未来的確信,而是這些人只是簡單地相信任何不違背基本物理學定律的問 題都應該被解決。


在 Elon Musk 大學的時候,他就已經確信人類必須擁有永續的能源,並擴張到其他星球上面。只擁有一個母星的人類文明將面臨極大的風險,我們必須要移居到更多的星球上以追 求長期生存。這些都形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基礎。所以,當他看到有任何一絲實現理想的機會,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賭上一切去追求。所以,「信念」並不等於「確 信」。Elon Musk 坦言,在剛創立 SpaceX 和 Tesla 的時候,他覺得兩家公司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失敗,而極其微小的成功可能性。當時支撑他做下去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堅定地認為,這個可能性實現的價值哪怕再微小, 也值得去追求。


當然,在我們分析他們成功所需要的特質後,不可否認的是,運氣也很重要。Steve Jobs 如果没有早期蘋果的成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 Pixar。對 Elon Musk 也是一樣,PayPal 的成功使得有足夠的資金成立 SpaceX。在其走入正軌之後,他馬上就投入到 Tesla 的創辦中。如果他們没有在第一次創業中受到老天爺的眷顧,即使有具備成功的潛力,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這也可能是這樣的人為何如此稀少的原因吧。對我 們來說,要做的就是慧眼識人,然後盡可能在早期給予這些天才們更多的幫助。

英國劇作家喬治·蕭伯納有句名言:「理智的人讓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而瘋狂的人會堅持讓世界去適應自己。」照這句話来看,毫無疑問,Steve Jobs 和 Elon Musk 都是無以復加的瘋子。而世界則因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



Steve Jobs 與 Elon Musk 的生平軼事:


退學

Elon Musk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了商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而後在 1995 年,他獲得了去史丹佛大學讀材料和應用物理專業 Ph.D 的機會。但是在課程還沒開始前,他就決定離開學校創業。

Steve Jobs 在 1973 年退學前僅僅在里德大學待了一個學期。

第一家公司

Elon Musk 在 1995 年創立了網路軟體公司——Zip2,並將其以 30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康柏。

Steve Jobs 與 Stephen Gary Wozniak 在他父母的車庫中創立了蘋果公司。

衣著

Elon Musk 喜歡穿合身的T恤和牛仔褲。

Steve Jobs 喜歡穿黑色高領毛衣和牛仔褲。

被解僱!

2000 年,還在假期中的 Elon Musk 被 X.com 公司(後來的PayPal)解除了CEO身份(他被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也是他的朋友皮特•泰爾代替)。Elon Musk 後來開玩笑道:「這就是假期的問題。」

1985年,Steve Jobs 在與當時的 CEO 約翰•斯卡利衝突後,被排擠出蘋果公司。

強權

Elon Musk 在 2007 年驅逐了 Tesla 的聯合創始人和當時的 CEO 艾伯•哈特,並在下一年自己擔當 CEO 開始轉變公司。

Steve Jobs 在 1996 年賣掉了自己的公司——NeXT 後,回歸陷入困境的蘋果,並協助驅逐了當時的 CEO 吉爾•阿梅里奧。Steve Jobs 在 1997 年成為公司臨時 CEO,並在 2000 年成為正式 CEO。

收益頗豐的副業

Elon Musk 是 SolarCity 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和大股東。

Steve Jobs 在 1986 年收購皮克斯並擔任 CEO(在經營 NeXT 和後來經營蘋果的同時),他製作了第一部 CGI 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他在 2006 年將皮克斯以 75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迪士尼)


轉載:2013/12『硬塞的』科技網誌  http://www.inside.com.tw/

:::

會員登入